new WOW().init();
《中国古建筑术语词解》对中国古建筑中最具代表性的关键词汇进行释义和扩展,共150余个词条,按汉语拼音首字母来进行排序,本篇摘取【ABC】三个部分,闲暇之余,共同学习。
A
阿以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常见的一种民居形式,在维语中寓意为“明亮的居所”,形式是将中庭盖为平顶,且高出四圈屋顶,使之保持通风采光。
阿育王塔:
起源于古印度的一种佛塔,亦被称为“宝箧(qiè)印塔”,底座常见为须弥座(释意见后文),塔身为方形,顶部四周凸出山花蕉叶,中间矗立相轮塔刹(塔刹上的相轮是佛的表相,是佛教徒敬佛、礼佛的仰望标志)。延伸——阿育王为印度孔雀王朝的皇帝,被称为印度史上最伟大的帝王。
B
八字墙:
设在门楼外,为左右斜出的装饰墙,平面看似汉字“八”,墙面多装饰有砖刻或琉璃,常用于宫殿、富贵人家宅第或寺庙之前。
邦克楼:
伊斯兰教建筑中的高塔,一般内部设置楼梯,可以登顶呼唤教徒做五功,也称为“宣礼塔”。延伸——五功为穆斯林必须履行的神圣义务和功修课程,具体为“念功”、“拜功”、“课功”、“斋功”和“朝功”。
宝城:
明清帝王陵墓独创的一种形式,其为在地宫上方封土成穹隆状,形似宝顶,周边设城墙围合,城墙前部设有城楼,曰“明楼”,象征地宫的入口之门。
宝顶:
此为用来封护建筑顶尖的雷公柱,使之不受自然环境的侵蚀,多用导电材料。延伸——古建筑中常见的导电措施是设置雷公柱,通常设在庑殿顶或者攒尖顶建筑中,是一种形体比较短小的柱子,当建筑被雷击中时,电流由宝顶、雷公柱、太平梁、角梁、沿柱等引向地面,雷公柱常采用楠木、格木等具有导电性的木材制成。
宝瓶:
设置位置较为隐秘,梁思成解释为放在角科斗拱上来支承大角梁的构件,有时刻作力士形象,称角神。延伸——角科斗拱,位于转角柱上,承接转角处的荷载,并将力传递给角柱的斗拱。
抱厦:
“厦”意指高耸的建筑,抱厦即为依附于主体建筑之前或者之后的附属建筑,属过渡区域,可作为会客使用。
碑亭:
为了减少石碑遭受大自然的侵蚀,在石碑的上方修建高亭,一般常见于寺庙和陵墓。
博风板:
又称封山板,常见于悬山、硬山式建筑,位于主体山墙顶部三角形山花上部区域,主要作用是封住桁头及防止雨雪侵入,通常采用艺术图案加以装饰。
补间铺作:
宋式用语,见于“营造法式”,是设置于两柱之间梁枋上的斗拱,具有填补空间,减小屋顶跨度的作用,且在一定程度上可减少柱头直接承受屋顶的压力,提高竖向主体受力柱的寿命。明清时斗拱缩小,补间铺作相应增多,清朝时期称之为平身科。
C
侧脚:
将建筑物四根檐柱顶部向内微倾约柱高的百分之一,此种做法不但使整个建筑显得更加庄重、沉稳且有力,同时体现了古人的力学智慧。
延伸——古建筑中梁与柱通常采用榫卯连接,力学上属于铰接,未做侧角处理的结构形似平行四边形,此种形式结构较不稳定,在水平地震力的作用下较易变为瞬间失稳体系。而做侧角内收处理的结构,柱延长线交于一点,形成虚交点,结构体系形似三角形,在水平地震力作用下,整个体系震动受阻,且侧脚措施使柱顶的卯口与梁端的榫头挤紧,形成了强节点,抗震性能得到显著提高。
倾斜角度略做夸张表达
叉柱造:
宋式建筑术语,通常为满足楼阁从下至上逐层内收的艺术效果而采用的一种构造做法,通常将上层檐柱内偏半个柱径,且在其柱根做十字开口,叉于下方的斗拱内,再由斗拱横向传递荷载至下层柱头,用现代建筑结构术语来将,叉柱造属于一种结构转换的处理措施。由于此种构造仅内偏半个柱径,建筑立面上从下至上内收的效果不明显,所以建筑看起来较为稳重。河北蓟县的独乐寺观音阁是一个运用叉柱造手法的典型案例。
抄手游廊:
中国古建筑中的风雨连廊,常见于北方四合院,连接垂花门、正房与左右厢房,既可供行人通行,也可供人休憩赏景。抄手游廊流线是进门后先向两侧,再往前延续,到下一个门之前又从两侧回到中部,属于侧面开敞式的环形附属建筑,整个建筑好似人抄手(将两手交叉握在一起)时,胳膊和手形成的环的形状,因此得名。
彻上明造:
室内裸顶,承重结构体系外露,不做天花吊顶遮挡,可直接看到屋架梁、檩、橼等构件,多用于厅堂式建筑(详见后续介绍)。相较于远古时期不具备条件来做吊顶,后世的“彻上明造”更像是一种装修效果上的选择,是一种无为而为,和当代流行的“结构即建筑”有某种程度的契合。彻上明造手法对于木骨架的工艺处理、细节把控还有整体受力构件的相互搭接关系要求更高,通常梁或侏儒柱上会做诸多精美的雕刻,典型案例如辽宁义县奉国寺殿。
鸱尾:
其为中国古建筑屋脊上非常重要的装饰。鸱尾相传是龙的第七子,造型好似四脚蛇剪去了尾巴,所谓“龙生九子,各有不同”,这“龙七子”天生口阔噪粗,平生好吞火,可压祝融,因此屋脊两端选设物有避火防灾的寓意,而且鸱尾给正脊、垂脊或戗脊的交接处提供了稳定的结合点,有效地防止了脊瓦的崩落及雨水下漏。魏晋南北朝时期在云冈石窟可见鸱尾,唐代时期发展成熟,并影响至日本等国。
冲天牌楼:
立柱高出屋顶的牌楼,常见于孔庙等建筑的要道口。
延伸——牌楼和牌坊的区别,牌坊没有“楼”的构造,即没有斗拱和屋顶,而牌楼一般均包含,它有更大的烘托气氛,但因为它们都是古代用于表彰、纪念、装饰、标识和导向的一种建筑物,所以后世易将两者混为一谈。(下图牌坊)
重檐:
将屋檐分为二重或者三重,屋檐范围通常从上至下依次变大,典型古迹如紫禁城的太和殿是二重檐,而天坛祈年殿则是三重檐。
太和殿
出际:
悬山顶和歇山顶两侧山墙位置伸出的挑檐称为“出际。
垂花门:
古代中国民居建筑院落内部的门,它是内宅与外宅(前院)的分界线和仅有的通道。因为其檐柱不落地,垂吊在屋檐下,称为垂柱,其常雕刻成花朵形,故称作垂花门。
攒尖:
中国古代一种带有尖顶的屋顶形式,此种屋顶没有正脊,但是有多条垂脊,攒尖顶部常设置宝顶,其形状多见有三角形、四角形、八角形及圆形,亦有单檐和重檐之分。唐塔多用四角攒尖,宋塔多用八角,而北京天坛祈年殿用圆攒尖(上文重檐图中所示)。